
1、俗称
槟榔子、大腹子、宾门、橄榄子、青仔、洗瘴丹、大腹槟榔、槟榔玉。
2、花草体型
常绿灌木。茎干悬垂,不侧枝,叶丛生女命茎最上层;羽状复叶,叶轴三菱数控系统形,具长叶鞘。花单性同株,肉穗花序生女命最下方叶的叶鞘束下,多侧枝,成锥体状,苞片大,佛焰苞状,雄花小而多,无柄,生女命侧枝的顶部,萼片3,单纯形,花辨儿3;雄蕊6枚,衰老雄蕊3枚;雌花明显而少,无柄,生女命侧枝的下方,萼片及花辨儿各3,衰老雄蕊6枚,子房上位,1室。巴坦木。
3、产区分布不均
槟榔均为培育。分布范围于广州市、三亚、福建省、香港、云南等地。
4、收获加工生产
冬、秋季果种熟时采摘,剥去瓜果皮,掏出草种子晒出来。
5、中药材物理性质
扁圆柱状或锥体形。外层淡黄红褐色或微红红褐色,具稍凹的网状结构沟纹,左下角平台有半圆形凹坑的珠孔,其旁有长显著疤印状种脐。质刚硬,剖面常见红褐色种皮与灰白色胚乳之间的丽江石花纹图案。气微,味涩、微苦。
6、性味归经
微苦、辛,性温。归胃经、肠道经。
7、副用途与用途
祛虫、消积、下气、行水。属祛虫药。
8、临床医学操作
槟榔使用3~9克,煎服。用治绦虫、蛔虫、生姜虫病;虫积肚子疼、湿滞泻痢、里急后重、肿胀脚癣、疟疾。驱绦虫、生姜虫:30~60克。
9、临床药理的研究
槟榔有祛虫、心奋胆碱蛋白激酶、抵抗原微微生物检测、抗高心律、治癌的功能主治与目的。
10、普通机械因素
槟榔种子bt含总怪物碱0.3%~0.6%,主要的为槟榔碱,及极富的槟榔次碱,去甲基槟榔碱,去甲基槟榔次碱,异去甲基槟榔次碱,槟榔副碱,高槟榔碱、硬脂酸、肉白芷酸、左旋表儿茶精、鞣质、原矢车菊素A-1等基本成分,基本上与鞣酸联系状态来源于。还含鞣质约15%,内有右旋儿茶精,左旋表儿茶精,原矢车菊素A-1,B-1和B-2以其称呼槟榔鞣质A、B的两位系列表表无机化合物,这两位系列表表均系原矢车菊素的二聚体、三聚体、四聚体、五聚体。
11、实用忌禁
阴虚凹凸不平者禁服。
12、配伍药方
1.治诸虫在脏,久不瘥者:槟榔(炮)15克为末。每服6克,以葱、蜜煎汤调服3克。(《圣惠方》)
2.治蛔虫攻痛:槟榔60克。酒二盏,煎一盏盏,匀2次服。(《吃的食物本草》)
3.治食积满闷成痰涎拉稀:槟榔、半夏、砂仁、小萝卜子、桃子君、干姜、白术各6克。水煎服。(《方脉正宗》)
4.治心脾疼:高良姜、槟榔等分(各炒)。上为细末,米饮调下。(《百一选方》)
5.治聤耳出脓:槟榔研末吹之。(《鲍氏儿童方》)